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常州市“十四五”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胡燕5月份理论学习表
发布时间:2023-05-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吉

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2023.5.11

记录人

胡燕

文章题目

循环表征 螺旋提升

———循环式表征在大班户外滚筒游戏中的推进策略

 

 

摘 要:我们一直探索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户外活动模式,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本着“健康”“自主”“创新”的理念,通过计划性表征、体验性表征、感悟性表征往复循环展开,螺旋式促进。通过个人、结伴、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调整、补充、系统化。“凝”体验性表征,经过不断修正并优化,进而获得一些技能与经验;“转”感悟性表征,后续课程链接,加以分析并进行适当调整计划延续;“拓”创思性表征,将自己的计划构思与游戏创造进行对比,以便回顾与总结;激活幼儿创新思维,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关键词:大班户外活动;滚筒游戏;循环式表征

为贯彻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积极推进“有质量的 2 小时户外活动”区域重点,我们的户外活动课程形态尝试进行了调整,本着“健康”“自主”“创新”的理念,现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很受幼儿喜欢。近年来,我们一直探索适合孩子成长的发展户外活动模式,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彰显幼儿的个性。

幼儿园对材料仓库中的生活类材料进行了整理,发现了堆积的大油桶准备清理。为了发挥这些油桶的价值,我们将其投放到了大班年龄段的户外游戏区域中,试图了解大班年龄段孩子对于油桶的不同反应。在幼儿的兴趣迸发之下,我们又陆续投放了一些会滚的筒,我们统称它们“滚筒”。目前我们大班幼儿的年龄主要在 5~6 岁之间,幼儿常用语言、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事物的象征或替代物,有时借助动作、符号、图像等手段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积累经验。但是户外滚筒游戏的“表征”普遍存在着单调等问题,大班幼儿缺乏对多元表征的认知与了解,现状与愿景还存在一些差距:

1.踌躇不定———“表征计划”的意识缺失

幼儿在滚筒游戏过程中,大班幼儿自发表征的欲望不强,表征意识还不够明确,计划表征也较为薄弱,目的性偏弱。

2.附影附声———“表征呈现”的方式局限

大班幼儿在滚筒游戏中的运动的展开都是散点式区域选择游戏,同伴间难以聚焦解读,当下幼儿表征呈现方式单一。大多以人物绘画、器械辅助、书面表征为主,创造性的玩法、对话中的符号替代、户外探索性的发现等表征使用较少。

3.孤立无援———“表征能力”的差异明显

在滚筒游戏后,大部分大班幼儿表征能力较为薄弱,在故事分享中表征只有自己看得明白。总体而言,幼儿在户外探究的兴趣点与目的性、所适宜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记录方式、表达结果与交流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后续我们逐步向看懂儿童、支持游戏迈进,结

合本园的特色课程,梳理幼儿在“循环式表征”下不同的表现特征,发展教师的反思、分析、解读能力。

一、“凝”体验性表征:让游戏更加深入

幼儿在滚筒游戏中的新玩法、新画面、新体验与幼儿的生活经验都是密不可分的,新游戏的产生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主题内容、主体材料确定后,那么滚筒游戏如何进行?体验“玩创”之径。

(一)留白型表征———自主开放

留白性表征: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当前兴趣点和游戏设想,用自

己的符号、方式等进行表征,自主地、创意地构思与制订游戏计划。

表征计划中的游戏情境创设不是由教师包办完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留白”区域为幼儿创设更多的自主规划、自主创造的可能,是一种体现幼儿自主创生的表征。

1.组建留白游戏区:设置留白区域,幼儿依据自己意愿、兴趣、

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参与。

2.设置自主游戏区:在滚筒游戏过程中,为幼儿创设更多的自

主规划、自主创造的可能,都可以由幼儿自己创生。

(二)调整型表征———发现问题

调整型表征:主要通过教师真正放手、管住嘴的行为解读幼儿对滚筒游戏进行中的真实表征现象,幼儿自发地通过滚筒游戏的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一次次的操作调整,体验成功之路。

1.表征辐射策略:为激发进一步的表征的灵感,大班幼儿在滚

筒游戏后教师助推引导大家相互评价,此表征预设有两个任务:

肯定孩子表征中取得的成效和指明孩子表征后改进的方向。

2.表征捕捉策略:通过交流、确认,以及现场的观察确认,进一步关注并支持他们在滚筒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关于核心经验的发

展,同幼儿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符合

语言表达感受。

(三)优化型表征———“三步曲”

优化型表征:体验大班滚筒游戏中的“玩”的表征,这种表征

模式主要关注幼儿在滚筒运动进行中不断优化自己原有计划表征的现象。在实践运动场活动中会有一定的任务及关注重点,这一关注的重点可以转化升华为幼儿游戏的创意点。该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步———凝聚:在滚筒游戏中,将幼儿的玩法表征凝聚在

一起,挖掘创意点。

第二步———关注:表征是人的一种内心体现,在大班滚筒游

戏的进行中,我们将会注意为他们提供发散思维幼儿就能开放思

路。在幼儿表征过程中关注滚筒游戏中幼儿辅助材料的运用,通

过表征现象放大幼儿滚筒游戏的多种新玩法,关注幼儿在滚筒游

戏中的创意玩法并进行表征放大。

第三步———升华:在滚筒进行中,经过不断修正并优化,进而获得一些新技能与新经验。

二、“转”感悟性表征:让游戏更具魅力

大班滚筒游戏魅力所在于整合“户外故事分享”课程内容,每

班每周开设一个关于滚筒游戏活动后故事分享会,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形成“隐形教”的模式。教师作为助推者,协助幼儿通过同伴间对表征的倾听与表达进一步循环延续于下一轮的滚筒游戏之中。

(一)绘滚筒故事前———搜索表征点

玩了什么主题?选择什么辅助材料?解决什么问题?生成什

么新内容?通过录像的方式抓住每个幼儿表征过程的瞬间及过程,进而通过适宜的动态、静态的方式进行同伴牵引,以问题引领专业提升,优化户外滚筒游戏的组织。大班滚筒游戏的组织班级间差异性大,规则与自主的关系处理、幼儿的表达与表现能力、集体活动中的操作习惯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真问题”开展实践研讨,实效追踪。

(二)绘滚筒故事中———多元型表征

表征多元化,也就是说表征不仅仅是幼儿一个人的事情,好

朋友、老师甚至家长都可能参与表征,使表征能够发挥多方面的

积极性,对大班滚筒游戏进行多元化的表征,间接性地使表征能

够发挥多方面的有效性,达到表征共享的效果。

(三)绘滚筒故事后———探寻新思路

教师借助大班滚筒游戏中的表征画面进行解读儿童。组织幼

儿进行讨论,回顾比较自己使用过的问题解决策略,讨论哪些策

略更为有效,通过梳理提炼幼儿游戏产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整

理,进而推进模式拓展大班幼儿滚筒游戏思路,启发相互学习、相

互影响,尝试观察幼儿在滚筒游戏中是否“真成长”。

三、“拓”创思性表征:玩转滚筒新游戏

在整个户外滚筒游戏中幼儿的创思性表征也是重点关注的,

我们十分注重幼儿对于创新内容的改造和构建。

(一)突破型表征:“三问表征”设计融合

突破性表征是指依据前一次的游戏情况,针对原有的材料组

合玩法、同伴合作玩法等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探究,通过制订突破

性计划来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及问题解决方案,突破上次游戏的

遗留问题,是一种跟进问题、解决问题的表征形式。

1.根据遗留问题设计表征:根据幼儿滚筒游戏中存在的遗留

问题,表征更易滚筒游戏玩法:运用什么辅助材料?如何滚动圆

筒?怎样保持身体平衡在滚筒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2.根据跟进问题设计表征:有些幼儿平衡能力较强,有些幼儿

年龄较小,在设计表征时要合理针对自己的能力范围进行参与滚

筒游戏。

3.  根据解决问题设计表征:幼儿的年龄差异体现较为明显,所以可根据每位幼儿的解决问题进行自我设计表征,可适当更换解

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更利于活动的展开。

(二)新主题表征:“行动表征”设计结合

新主题表征是指根据滚筒游戏中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依据同伴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制订计划,是一种

由幼儿合作创生的表征。

1.自主认领:每班幼儿自主认领一个新主题,设计表征新主题

内容。

2.脑力激荡:每位幼儿集体思考,使大家发挥最大的想象力,

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新主题表征作为参考。

3.问题呈现:将所玩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

4.分组设计:幼儿分组设计新主题表征,通过同一问题或多个

问题进行自主选择与设计。

5.智慧分享:每位幼儿在设计和认领后对其他同伴的新主题

表征进行走动浏览,熟悉并了解其他的新主题,进行同伴分享。

6.实践检验:分组设计新主题中的玩法及解决办法进行实践

运用,检验是不是合理。

(三)合作型表征:“分流合作”自由整合

合作型表征:以幼儿滚筒运动过程中的游戏成功的体验表征

为主,游戏品质、互动交流、同伴互助中的创意等为聚焦点。

1.七彩世界区域:创建七彩世界区域,让有兴趣参与表征行动

的幼儿进行相互交流,老师则根据滚筒游戏开展的情况,及时调整材料和指导策略,为孩子们投入滚筒游戏提供保障。

2.加油驿站练吧:由于孩子们的性格差异和动作发展差异,导

致他们对于滚筒游戏的掌握有偏差,为此开设了“加油驿站练吧”,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表征和“加餐”练习。

3.创意滚筒之家:对于滚筒游戏的创意开发也是重中之重,于

是便创建了“创意滚筒吧”,对于一些新玩法的表征进行留痕。

在大班户外滚筒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循环式表征”,较好地解决了表征计划中不明确、表征中的形式单一、

表征后的个性学习缺失等问题。建立完善滚筒游戏“表征循环圈”

策略资源库,立足表征的计划性、体验性,积累相关表征的问题的

案例库,进一步提升幼儿关于滚筒游戏的表征的总体质量,重视

关注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与幼儿的内需进行真诚互动。

通过研究,幼儿的表征方式会有很大的转变,幼儿个人、结 伴、合作等多种方式表征,不断调整—补充—系统化。充分尊重幼儿滚筒游戏的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乐于想象与创造等良好品质。创造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在滚筒游戏过程中获得的运动技能与经验,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每位幼儿都爱上运动,乐于游戏、敢于创造。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5.

 

编辑 温雪莲

 

 

 

 

 

 

 

通过上面文章的学习,使我了解到:我们幼儿园的滚筒游戏也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组织幼儿进行循环式表征。

目前我们班上孩子的表征也是比较单一的,仅仅限于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但对于那些绘画技能不是特别好的孩子,他很想表达他的感受、玩法,但往往他画的图,记录的表征谁也看不懂。

我觉得文章中谈到的表征多元化,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参考,这样对于一些绘画能力弱的孩子,可以让其表述,由绘画能力较好的好朋友、老师甚至家长代替,慢慢教会孩子更多的表征的办法,有的甚至可以用符合等来代替,使表征能够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达到表征共享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