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常州市“十四五”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研讨记录>>文章内容
课题组第30次会议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3-05-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吉

环节一:说一说——我看到的游戏故事

张老师:上次教研活动开展之后,有多少老师带领孩子再次去玩过滚筒?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故事。

1、图片式

徐老师:在幼儿一开始游戏时他们只是很简单的推滚筒、钻滚筒以及爬上滚筒站立,这时候有个小男孩1号决定试一试将多个轮胎铺平,把滚筒放在轮胎上,这样滚筒能否在轮胎上滚动,小男孩1号尝试后发现挑战系数不高,决定让自己站在滚筒上,他尝试了几次发现轮胎上的滚筒并不稳定,会前后滚动,于是喊来了另外两个小男孩帮忙扶住滚筒两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他成功的站上了滚筒,小男孩2号看见后,决定增加难度双人上滚筒,但由于小男孩2号和小男孩3号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较弱,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小男孩1号和小男孩4号见了也想挑战,他们的运动能力相比上一组要强,同时还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放弃,最终两人成功站上滚筒。

2.幼儿表征式

周老师:我们在晨间户外的时候正好进行了滚筒游戏,在游戏后,运用短暂的散步、起床的时间进行绘画回顾,在经过几次游戏后让孩子们画一画他们玩法,以及下一次他们想怎么玩的想法,最多的玩法就是在滚筒里滚,另一个孩子在外面推,还有站着的,还有将滚筒竖立,让孩子钻进去,因为滚筒有的比较高,他们会用轮胎垫着爬进去,还有的玩法就是两个滚筒一起往中间推进行对抗,比比谁的力气大,有记录也有计划。

张:对于表征我想提一下意见,孩子的表征不需要太繁琐,它只是游戏前的计划以及游戏后的感受,像太阳、小草不要过多的装饰,要让孩子慢慢的用一些符号去替代,其他老师在表征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下。

3.照片式

孔老师:在经过上一次的教研后,我们通过将滚桶加上安吉梯组合起来玩,,最开始我和龚老师将最高的滚筒搭上安吉梯,我自己先试了一试,感觉有点高我也害怕的,在孩子来尝试后,发现他们也不敢爬,最后果断换了最矮的滚筒搭梯子,发现孩子能够勇敢的爬上梯子,他们会觉得这个高度离地面很低,就不那么害怕了,我想,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能是矮的滚筒。之后我们也做了思考与调整,梯子有卡扣是安全的,它扣在滚筒上是安全的,我讲的重点是孩子能从高到低以及心理层面上。

何老师:在你们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有运动和心理方面,那能够延伸到哪些层次呢?

孔老师:爬,在心理上是战胜恐惧、挑战自我。

朱老师:我们小二班大部分都是在玩滚筒,但是这个小男孩运动能力特别强,他先尝试爬上去,但是又滚了下去,于是他再次尝试以后,他就能慢慢的站起来了,在他成功了一次以后,有个小女孩也觉得自己可以站上去,但这个女孩子怎么也爬不上,在她还没放弃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她,让她坚持,慢慢的小女孩找到了一个方式,她找了两个小朋友靠在滚筒上固定住,然后就站了上去,成功后她十分高兴继续下一次的站立滚筒,我对这个小女孩说你能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不靠其他小朋友的帮助自己站立上去,我发现他们的规律就是先跨坐在滚筒上,但是这是有点困难的,于是她慢慢地发现跪在桶上是才能慢慢地站起来,最后她终于在自己的能力下站在滚筒上,我们需要不断地鼓励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金老师:我们大班除了平常的一些玩法外,他们也会进行新的滚筒挑战,可以把桶放倒排成一排,孩子通过助跑爬上滚筒,滚筒也会和孩子一起滚动到前面,就像坦克一样,排成一排的滚筒就像坦克的履带一样,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孩子容易摔下来伤到手,慢慢地他们又有了新的玩法,把桶拼搭垒高起来,但孩子们发现这个玩法也有一个问题,滚筒的滚动无法自己掌控,同时在搭滚筒的时候也会乱滚,他们也想到用积木垫在滚筒下组织它滚动,但积木又矮又小,没什么用,最后他们想到用阻门器垫,效果稍微好一点,但其实还是有一点卡不住,还需要再想一下还有什么方法,这个游戏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因为很刺激。

4.视频式

唐老师:我们班的游戏形式与其他班不一样,在晨间活动时就有早来的孩子先开始玩滚筒,但前几次的游戏经验都是在滚筒里钻、爬、推,在这一次的游戏中孩子们因为力气较小,滚筒好重推不动,于是尝试新游戏,将多个不同高度的滚筒竖立组合,一个小女孩先尝试了一下矮一点的滚筒,可以很容易的翻进去,翻进去后也能翻出来,于是这个玩完后想挑战更高的滚筒,但是高的她翻不进去,于是就尝试把矮一点的滚筒靠近高滚筒,在刚开始的时候,中班孩子的动作发展能从40cm的高度往下跳,这个小女孩的韧带非常好,可以直接把腿挂在滚筒上直接进去,出来的时候也能直接跨出来,对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上来说,这个游戏对她来说很简单,但这个很考验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因为有的孩子从低到高都会的,但从高到低时会有一种重心下移、俯冲的感觉,有的孩子他知道下来时要背过来,转移重心,脚先下来然后手再下来,有的孩子他不会,所以在视频后期老师进行了介入,搀扶着害怕的孩子下来的。

戎老师:滚筒都非常的重,就会有力量的训练,小班孩子搬不动,但我们中班就可以进行合作或独自将滚筒搬运,毕竟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

何老师:其实从游戏的开始、结束到整理,都是孩子成长发展的机会,所以老师一定要给他们一个这样的机会,不要剥夺。

张老师:从大家刚才的分享中,我看到我们的老师已经在慢慢走近孩子,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要让“走近”转为“走进”。幼儿在玩户外滚筒游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的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场景之下每位幼儿在问题解决能力所呈现出的状态是不同的。在这里我需要向各位老师明晰一下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定义。

问题解决:是在特定问题的背景下以目标为导向,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各种认知技能来解决问题,获得教育成果的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是幼儿深度学习认知层面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目标,是指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而作出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高阶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整合能力、建构新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评价反思能力等。

总结: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可以了解幼儿的能力和兴趣点;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给教师思考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并帮助幼儿如何解决问题。

 

环节二:议一议——幼儿遇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1、观看两组游戏视频

2、提出讨论话题,自由分组

张老师:我们经常讲老师的介入没有特别好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坏的时候,就看大家介入的时机,是否是在恰当的时候,这两段视频所呈现出来的是孩子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就围绕三个维度进行分组对比研讨。

维度一:幼儿面对问题的态度

马老师:在这两段视频中,所有孩子的合作意识是非常强的,没有一个是在单一的玩游戏,我发现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是积极思考的,不是发现了问题后就没有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视频1中有个男孩子是全程主导的,而且他在游戏整体中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怎么进去?怎么出来?我觉得他的游戏是有层次性的,他要求四个孩子全都进到桶里去,但是这不可能一下子全进去然后再将桶立起来,这个小男孩商量的办法是先进两个外面的两个孩子把桶立起来,但是外面的怎么进去呢?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借助另一个桶爬进去,进去后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想排个序,很好地解决了序号的问题,他们排序是为了怎么出来,想让桶倒下来才能出去,但是外面没有人扶着桶倒,于是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四个人一起在里面推,拍摄者在拍的时候是有点害怕,因为这很危险,所以老师就去扶了一下。

张:在上一次的研讨滚筒游戏时,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一个安全问题,我当时给大家的回复是孩子会有预知危险的能力,那么在这次拍摄滚筒游戏时,孩子们提出要把滚筒倒下来,我作为拍摄者来讲是有点慌的,想着倒下来时4个孩子在滚筒里会不会拥挤有危险,我本来还会想他们还有没有别的方式,但孩子们讨论的结果依旧是将滚筒倒下来,所以我稍微走近一点,扶一下滚筒给他们一些缓冲。

马:其实这4个孩子都是在积极的参与整个游戏、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可能其中一个男孩子是主导者,但其他3个孩子的能力也不弱,视频2中同样是钻,但这一次他们的钻是借助了安吉梯与轮胎,从这两段视频可看出,是有递进的,一个是没有借助任何工具,第二段视频则是借助了工具,他们的经验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

何老师:孩子其实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老师要试图留白,不要过早的干预,破坏孩子整体解决问题的流程。

维度二:幼儿处理问题的方式

茆老师:两组都用到了合作,第一组男孩子的引导多一点,男孩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让女孩模仿自己爬进滚筒,第二组是使用了辅助材料,他们也是相互学习,其中一个男孩子反复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另外一个男孩就会教他动作,其次还会用语言表达来教其他人怎么从滚筒里出来,但是没有成功,于是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尝试加入轮胎引导他们出去。

何老师:一个是合作,第二个是寻求帮助,第三个是相互学习。

维度三:幼儿解决问题的品质。

樊老师:两个视频相同的地方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都能够敢于尝试,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游戏中,他们的组织游戏能力也比较强,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段视频中突出的品质是有计划性,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有逐渐计划游戏的规则,再碰到问题时,也能够齐心协力的解决、完成;第二段视频中,孩子们突出的品质是互相帮助,会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同时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在坚持、挑战

总结:关于滚筒游戏中的安全问题,其实在上次教研活动中就有老师提出来,包括在今天的视频中也有安全隐患的话题,那么在滚筒游戏中所呈现的安全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事实上,教师在听到孩子们要将滚筒倒下来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安全问题,但我并没有阻止这样的冒险行为,《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为此特意走近拍摄,关注幼儿游戏,因为还没有到“该出手”的时候,选择了管住嘴和手的同时,眼睛和耳朵是睁大的、竖起来的。因此,教师的全神贯注是幼儿游戏安全的重要保证;其次,当滚筒即将要倒下时,教师及时出手想减少缓冲力,但因为没有抓住使得滚筒还是按幼儿原计划倒下,致使某女生身体有轻微碰撞,教师在第一时间查看无大碍后与游戏中几位幼儿有关安全问题进行简单交流,在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用手捂好头、身体蜷缩在一起,没有出现第一次的情况;在游戏后分享交流中,组织幼儿讨论“面对此场景该如何保护自己”等。通过以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滚筒游戏的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能很好规避。

 

环节三:理一理——如何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张老师:我们接下来继续说一说如何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概括的文字需要每个老师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起来,可能用文字概括大家都懂,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不一样的。

1、给予幼儿勇于实践的机会

2、给足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

3、放手幼儿恰当方法的实践

4、支持幼儿积累经验的分享

张老师:今天通过总结的这四点我相信老师们都能够反思自己,去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的深度学习。

总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来。”“游戏解读”活动还会经常组织,希望老师们踊跃提供你们拍摄到的认为有价值的游戏视频,大家一起来解读,共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