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常州市“十四五”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研讨记录>>文章内容
课题组第29次会议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3-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吉

一、审议背景:

新城逸境幼儿园在区级主动发展项目《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户外自主性游戏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推进下,十分重视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有专门的场地、器械和时间保证;同时,以户外自主性游戏为切入点,不断探寻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实施的突破口,聚焦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户外自主性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充分认识儿童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不断获得新经验的重要指向。

本次教研活动就户外游戏的新材料滚筒为突破口,讨论如何提高教师解读幼儿游戏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如何更适宜地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从而持续促进游戏质量的提升。

二、审议目的:

陈鹤琴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百种语言,游戏也是一种语言,我们如何判断他们的需求和能力?如何解读游戏行为背后的学习和发展、找到适宜的教育策略?为了提高教师解读幼儿游戏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适宜的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持续促进游戏质量的提升,我们开展了此次教研,聚焦幼儿游戏,提升解读能力。

三、审议过程:

第一环节:初步思考 引出话题

问题1:请问本园的哪些班级已经带着幼儿进行过滚筒游戏?

回答:中大班全部幼儿已经进行过滚筒游戏,小班全部幼儿已经认识、接触过滚筒材料。

张老师:基于本园所有幼儿都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过户外活动的新材料滚筒的情况,本次教研活动就以户外游戏的新材料滚筒为突破口,讨论如何持续促进游戏质量的提升。

问题2:本次教研活动的名称为从“看见”幼儿到“看懂”幼儿。想请问老师对这句话有没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

孔老师:“看见”就是浮于表面的观察,只是单纯的看见幼儿在进行游戏。而“看懂”则为深入地研究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看孩子是怎么玩的,是独自游戏,还是两两合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了什么样的目标?他的目标是否具有挑战性?“看懂”是需要带着思考去观察的。

周老师:除此之外,“看懂”还需要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否符合他的年龄特点,是否达到他这个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和锻炼目标。

张老师:看来老师对如何观察、支持幼儿进行游戏都进行过思考,也有深层的理解。但实际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会发现很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再进一步的去主推孩子的游戏、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今天我们便以从“看见”幼儿到“看懂”幼儿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来展开研讨。

小结:本次教研活动的选题将以如何判断孩子的需求和能力?如何解读、找到适宜的教育策略?如何提高教师解读的能力和水平?如何更适宜的支持幼儿?如何更适宜的支持幼儿等问题为动因。                                              第二环节:聚焦话题 深思热议

话题1:你认为滚筒游戏蕴含了哪些核心价值?请提炼关键字。

1.展开讨论

张老师:在观察幼儿进行滚筒游戏之后,你认为滚筒游戏蕴含了哪些核心价值?请提炼关键字。这里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将你总结的关键词写在纸上并张贴在黑板上。

2.说说想法

庄老师:我总结的关键词是坚持。我们大二班有过滚筒游戏的经验。一开始孩子们都是分散开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爬、滚类的游戏。突然其中一个男孩子爬上滚筒,想要站在滚筒上走。当他开始尝试时,发现自己压根平衡不了自己的身体,很容易摔倒,这时他开始寻求帮助,我便上前去扶着他。我的双手拉着他的双手帮助他往前走。他在我的帮助下可以小步向前了。但其实这个过程很累,因为他的心情很紧张,整个身体是极不平衡的,所有的力量都需要我的支持。但他并没有放弃,愿意坚持下来。在坚持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技巧,不断调整姿势,直到后面我只需要拉住他一只手,他也可以轻松向前了。

沈老师:我总结的关键词是创新、发散性思维。我发现孩子在玩滚筒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是很有新意、很发散的。比如他们会在滚筒里玩躲猫猫的游戏,还会把大滚筒和小滚筒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坦克的造型,或者把安吉梯的木板架在滚筒上,做成一个跷跷板。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好的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朱老师:我觉得探索、冒险 也是滚筒价值的核心价值所在。滚筒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大的游戏材料。刚开始我以为孩子只会去摸一摸、滚一滚。但是却有许多孩子突发奇想,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站在上面?”他们积累了初步探索的经验之后,便也想尝试冒险。

戎老师:运动也是不可忽略的游戏经验。幼儿在进行滚筒游戏时,会进行很多创新性的玩法。不论是简单的打地鼠、躲猫猫,还是更具挑战性的爬滚筒、在滚筒上行走,都锻炼了幼儿钻爬、跨、跳、攀爬等运动经验。

何老师:是的,幼儿看似无目的游戏其实都是身体运动核心经验的积累。比如器械的操控能力。幼儿在滚动滚筒时,会有意识的使之位置、方向、速度、状态等方面发生改变。从而获得一定是以身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比如力量性、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等各类身体素质。

3.总结观点:

1)社会性发展(同伴合作、同伴互助、同伴学习)

在尝试站立、挑战行走、搬运器械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升;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再是游戏中请求帮助的首选,他们能够自然地向同伴寻求帮助,被请求的孩子也会积极响应请求,帮助同伴。

2)运动核心经验(结合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提出幼儿在大肌肉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发展目标。经过多次游戏后,孩子们能协调、省力地控制滚筒的速度和方向,动作反应速度加快。

3)解决问题能力

没有探索、挑战、冒险,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就没有学习。当发现滚筒游戏的问题时,孩子们会先去观察当下的情况,经过思考,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想办法应对和克服。寻求老师、同伴的帮助,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反复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共同努力克服困难。

4)学习品质

孩子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愉快、自信、自主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游戏能力和智慧令人惊叹。动作技能的掌握不是游戏的最终目的,孩子们在挑战滚筒的过程中,一次次的坚持才能成功站上滚筒,坚持的品质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尝试、挑战,孩子们的专注力也在不断提升,每个孩子都在专注地进行探索,获得成功后也获得了自信。游戏前幼儿对玩滚筒有目标、有规划;游戏结束后的讨论与记录,不仅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同时共享了他人的经验,倾听、表达、表征能力进一步提升。

话题2:如何推进滚筒游戏,使幼儿能深度学习?

1.谈谈理解

张老师:在开始讨论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理解的“深度学习”是什么?

何老师:我理解的深度学习就是老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些情景,促进幼儿的高阶思维。孩子在情境中,遇到了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通过观察、倾听、给予回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幼儿不断的自主进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明白事情的原理。而非老师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这就是深度学习。

张老师:的确如此。深度学习就是一种学习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自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认为“识记、理解"是浅层学习,“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是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关注高阶思维,即达到“分析、评价及创造”层次。因此,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和状态,注重知识经验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简单点说,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何老师:听上去这个概念很高大上,但是其实落实到我们平时的教育中,就是孩子在游戏过程当中,老师给孩子充分的实践探索。让他们在实践和探索当中自发地去学习解决问题。

2.展开讨论 说说想法

张老师:在理解了什么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请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展开如何推进滚筒游戏,使幼儿能深度学习的讨论。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胡老师:我们大班年级组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去探索。幼儿在使用、搭配不同种类的材料的游戏过程中又同时进行玩法的探索。幼儿在探索中会发现问题和困难。其次,当幼儿面对困难时,引导他们会进行合作来解决问题。再次、幼儿根据解决问题的经验将多种材料进行组合、设计。最后,形成创新性的玩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

戎老师:根据我们中班幼儿的运动经验,我们打算利用幼儿园内现有的材料——安吉梯帮助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比方说窄道移动,我们就可以通过安吉梯与滚筒的组合,给幼儿提供一个高度为15厘米,坡度为1530度的障碍物让幼儿进行跨走。又或者让幼儿从40厘米高的滚筒向下跳,锻炼其花样跳的能力。还有平衡、攀爬、躲闪游戏等等,都可以让幼儿获得深度学习。

沈老师:我们小班年级组想给幼儿提供一个从易到难的游戏情境。第一阶段,幼儿先从单人单筒到单人多筒进行游戏。第二阶段,幼儿开始进行多人多筒的游戏。这时我们可以给幼儿创设有趣的、吸引人的游戏情境。比如说打地鼠、捉迷藏、迷宫等等。同时也会借助垫子、沙包、梯子、平衡木等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

3.总结观点:

幼儿游戏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以技能性游戏为主;以探索性游戏为主、以创新性游戏为主。第一阶段初次探索滚筒时,幼儿会从借物上滚筒向自己独立上滚筒发展。第二阶段多次探索滚筒时,幼儿会从单人游戏向多人游戏发展。游戏难度也会从简单的滚筒游戏进阶为富有挑战性的走滚筒游戏。第三阶段幼儿对滚筒已经非常熟悉了,开始趣玩滚筒。他们会将滚筒和木板、梯子等材料进行组合,探索更多富有创意的玩法。

第三环节:镜头捕捉  解析行为

1.观看案例

张老师:接下来我会展示一段视频案例,是一位孩子从站上滚筒到学会在滚筒上小步前进的过程。请老师们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解读?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否得到发展?对后续开展游戏起到什么作用?教师角色定位是怎样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谈谈想法

唐老师:我想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我发现在视频的开始这个孩子还只是爬上滚筒,她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想要稳稳地坐在滚筒上。当她找到平衡之后就变得大胆起来,她主动尝试站在滚筒上行走。这时她的学习迁移能力得到了发展,她将寻找平衡点的方法用到了站立上。那么后续其他游戏活动中,她的这种能力会给与她很大的帮助。

刘老师:我还发现这个孩子在不断尝试时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可以看出来,她在游戏的过程中是非常骄傲、自豪、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的。她的满足感与荣誉感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何老师:我觉得教师的定位也十分值得分析。视频中的幼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持续的观察、关注,记录。不能不管不顾,只做自己的事情,也不可过早、过多的进行干涉和介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多一点调整合摸索的时间,这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3.总结观点: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玩滚筒的过程中幼儿在初次尝试中发现问题理解和反思如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挑战,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深度学习中体会到“畅”玩滚筒的快乐。

(1)自主探索,感知平衡

(2)寻找材料,稳定滚筒

(3)材科借力,站上滚筒

 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因此也得到了发展,在探素的过程中幼儿对滚筒圆柱体的形状有了初步的认知,知道滚筒只能往某一个方向滚动,幼儿发现需要给滚简个支撑点,通过滚筒和其他材料力的作用,才能使滚筒保持稳定

(4)图交表征,认知内化

图文表征是将认知进行表现的一个概念,尝试探索之后,幼儿用图文的方式将自己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下来,将思维用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将滚筒圆柱体的形状认知和力的作用内化自己的知识经验,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

(5)力的作用,轻验迁移

幼儿感知力的作用,可以在自己身上,可以是滚筒一侧也可以是在滚筒的两边幼儿在游戏尝试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不仅仅是站在滚筒,而是能感觉力对物体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原本滚的滚筒发生了改变,处于禁止的状态幼儿从知道到理解思维层次,有了递进的变化。

第四环节:思辨感悟  助推游戏

(一)发现不一样的幼儿

幼儿在探索滚筒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动作发展,身体的灵敏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每个问题中,幼儿不仅仅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幼儿高阶思维发展,积累相关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运到新的情境当中,进行富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学会与同伴合作,收获了真游戏、深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发现不一样的教师

教师的理念得到更新,观察到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与表现,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幼儿的想法和行为,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猜想、试错、探究、验证和调整,用心倾听与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满足幼儿、支持幼儿、助推幼儿在游戏的深度学习与探究。

作为教师,从“看见”幼儿到“读懂”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与“游戏相遇”,实则是与幼儿的“心”相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