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表
时 间 | 2022.11.23 | 地 点 | 二楼音体室 |
主持人 | 张娟 | 记录人 | 徐吉 |
研讨主题 | 户外自主游戏后的交流分享支持策略研讨 | ||
参加人员 | 张娟、马燕、胡燕、庄虹瑜、唐虹云、徐吉、刘晓舒 | ||
研
讨
内
容 | 一、明晰以幼儿为主体 1、为什么 主持人:分享交流的时候要以幼儿为主,老师的意识要强,不要为了分享交流而分享交流,找到问题所在后,需要寻找分享交流的策略,那么为什么要以幼儿为主? 刘:幼儿是全程参与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生什么事了、有什么感受都是幼儿最清楚,而教师有时作为旁观者并不清楚幼儿的内心想法。 总结:老师除了作为旁观者,还可以作为支持者、引导者等,这些观念老师们都知道要以幼儿在前,老师在后,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2、说什么 主持人:分享交流时可以和幼儿交流什么? 胡:我带的是小班,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出发,幼儿在游戏时我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当幼儿产生困难、情况时会适时指导,有价值、有共性的问题会在分享环节面向所有幼儿进行分享,也会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说说你作为某一角色会干什么,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小班幼儿,让幼儿先自己相互交流,然后选择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幼儿代表其他人进行分享,通过几次分享交流后,部分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主持人:朱老师一开始分享交流的形式是师幼互动式一问一答,后续是采用生生互动,锻炼幼儿。 庄:交流幼儿感兴趣的点,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闪光点、矛盾点 刘:先让幼儿画一画,让幼儿与幼儿进行交流,让幼儿有自己的启发。 主持人:庄老师在分享交流的时候,采用的是孩子游戏时的某一个闪光点、困惑点矛盾点来对全班幼儿进行辐射讨论。 刘:幼儿对于游戏材料利用率不高,教师观察到后,会让幼儿在分享交流前画一画玩得什么、材料怎么玩等等,让不会使用材料的幼儿得到启发、提升,知道以后可以怎么玩。 主持人:刘老师在分享交流时借助的是绘画表征的方式,其实也可以去现场观看、分享。 唐:包括户外涂鸦去、建构区等会有作品呈现,幼儿可以自己交流、观察,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分享。 张:戎老师是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运用材料再一次进行互动。 总结:分享交流其实是一个需要老师长期、持续、完整的推进过程,幼儿不可能只靠单方面的、一两次的分享就要大步的提升,如果教师能够有一步一步的追踪提问,相信能够唤醒幼儿有效的游戏经验,所有教师还需要多观察,了解分享的内容比如:安全、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生长点、精彩的哇时刻、以及创意的玩法、同伴之间的学习品质等,都是值得教师去分享的。 3、注意什么 主持人:分享时要注意教师提问语句的精准性,避免教师的一言堂,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想说、乐意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希望老师们在今后开展分享交流时,观察是必备的,做好倾听者更要做好一个支持者。 二、画语解读 利用白纸,在五秒内画出你现在脑海中最想要画的图形或是图案,通过这个小测试会看出你所表达的东西。 总结:根据这个小测试,其实可以体会到孩子的符号、绘画表征是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画语解读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后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三、角色互换,实践演绎 主持人:学了很多知识之后还是需要运用到实际中,接下来根据一次大班的户外自主游戏《断桥》来进行一次模拟的分享交流。 第一组(老师:马) 师:刚才玩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桥断了,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幼:爬上去 幼:我搬了砖头,把它们一个个垒高,但是砖头不够。 师:你成功了吗? 幼:没有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幼:我去搬了轮胎,轮胎比较高,但是它中间是空的,我们很容易踩空,而且还会滑下去。 师:轮胎可以叠着放,但是它比较滑,那你成功了吗? 幼:没有,一开始是可以的,但是堆高后就会很滑。 幼:我成功了,我是用梯子搭,梯子长而且可以爬上去,于是我把梯子往轮胎上一搭,就很稳固。 师:这个小朋友用了梯子,而且轮胎也抵在下面,这个方法就比较的稳,于是就成功了。你们想一想,如果你们以后还想玩的话,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幼:可以用桌子、椅子,把椅子摆在下面,把桌子往断桥上一搭,就能爬上去了。 幼:还可以用坚固的箱子,比如装牛奶的箱子。 师:这个方法不错,而且很轻一拿就拿过去了,还有吗? 幼:还可以找木头,那种长长的、厚厚的木板。 师:那你在幼儿园能找到类似的东西吗? 幼:我们玩安吉体的木板可以。 师:不错,那个也很牢固而且很宽,架在上面像滑滑梯一样滑下来。 总结:问题聚焦,围绕话题用什么工具的点来展开的。 第二组(老师:胡) 师:今天玩小山坡的时候,你有发现小山坡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桥上面少了一截。 师:哪里少了一截? 幼:走上去的那截,我都是爬上去的。 师:桥断了你有什么困难吗? 幼:上去有点吃力,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撑才能爬上去。 幼:高个子可以爬,但是我矮我就上不去。 师:还有其他困难吗? 幼:我试着用轮胎叠了四层,但它就滑下去了。 师:你有什么方法? 幼:小山坡旁边有砖头,我和好伙伴堆高,我就能爬上去了。 师:但是我在旁边看到有位小朋友用的是轮胎,不过我发现轮胎后面有个木棍,木棍是放的? 幼:我放的。 师:你是怎么想到放木棍的? 幼:因为我发现轮胎堆得时候一直往下滑,于是就拿一根木棍挡住轮胎后面支撑一下,这样就不会倒了, 师:这方法不错,那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呢? 幼:因为我在电视上看到洪水来的时候,堤坝会倒,解放军叔叔就是用这个办法在沙袋后面支撑住,这样洪水就会被拦住。 幼:我在往上爬的时候,我的鞋带被钉子挂住了,是旁边的小朋友帮我拿下来的。 幼:我发现桥断了的地方有个钉子,于是我们就去问老师要来榔头把钉子敲出来,但是我们的利器太小了,只敲了一个敲不下来了,只能找老师来帮忙。钉子敲掉后,我们就想办法搭桥,先用的轮胎,轮胎回到下去就用砖头垫在里面,还是不行,就用棍子挡在后面,稍微好了一点但不太稳,最后还是用梯子成功了,不过梯子是一头宽一头窄,我们一开始是用的宽头架在桥面上,但是桥面比较窄梯子放不进去,只能调换一下。 师:所有其实大家在玩的过程中,用得砖头、轮胎其实高的小朋友都可以上去,后面用到的梯子是为了满足比较矮的小朋友,无论是高的还是个子小的都可以爬上去。 小结:第二组提问很发散,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畅所欲言,但还是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幼儿能根据前期经验运用到游戏的问题中,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后,能够更多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所以更多的时候教师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方式、内容。 总结:这一次只是以大班的户外自主游戏视频为例开展一场分享交流,那么小班、中班碰到这些问题时希望老师们能在后续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经验进行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