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33.9.21 | 记录人 | 马燕 | |
文章题目 | 科学把握“放手”和“介入”的尺度 | |||
内 容 简 述 | 第一,我的介入行为是在幼儿的邀请下产生的,因为幼儿经验不同、需求不同,他们的反应也不一样。与其说“介入推进”,不如说是一种“抛砖引玉”。如此介入,其实游戏的选择权依然在幼儿手中。 第二,我的介入互动并非盲目冲动。介入的目的是激活幼儿生活经验、点燃幼儿智慧火花,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 第三,介入的时机至关重要。运用“合作中的行为暗示”策略,通过“上船而又不上船”夸张的动作、故意反问等游戏行为,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的好奇,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第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自主意愿和游戏行为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及游戏的持续发展来反思“介入互动”的有效性。 | |||
学 习 反 思
| 你做主,我支持,教师在自主游戏中找准定位。真正做到: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最大程度地放手,最小程度地介入。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才是支配游戏的主体,教师要确保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在观察了解后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当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时,教师应始终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支持幼儿持续发展。 对于是否应该介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老师认为幼儿游戏一定要介入,而有的老师认为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无需介入,而这些观点都太过片面。我带的小班,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经验不足,往往在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时则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正确指导。 介入的时机: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2.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巧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4.当必要的秩序和安全受到威胁时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