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常州市“十四五”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徐吉8月份理论学习表
发布时间:2021-08-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吉

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时  间

2021.8

学习形式

微信文章

记录人

徐吉

学习资料名称

《观察与支持幼儿的游戏,您必须具备这种精神》

 

 

核心概念及

主要观点摘录

 

 

 

游戏精神是什么?

看到“游戏”两个字,一般我们会想到的是快乐、尊重、理解、协商、合群、接纳,所以我认识的游戏的精神是探究的精神,是乐此不疲的享受过程的精神,是对事物一丝不苟的执着专注的精神。更具体来说,就是感受游戏带来的愉悦情绪体验,乐于挑战和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也是童年的精神,正是这些稚趣、幻想、热情、体验、自由、创造等精神特质才使得童年“已经不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童年,乃是一种绵延了的童年,一种绵延着的精神,这种童年与精神就是已经流淌在成人精神脉搏里的血液。就此,我们不妨说,那种在成人的身上随时都会翻涌上来的充满孩子气的意识与言行,便是这种永恒童年的一种显现。”

什么是儿童的游戏精神?什么是幼师的游戏精神?

1、在游戏中有“自由权”实现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这样写道:“童年时期,‘雨水滴答滴答掉在河里’形成的环形物,对我来说像入迷的咒语一样神秘莫测,对那种图景的迷恋至今难以忘怀。”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是孩子的游戏。例如,孩子可以在“娃娃家”切菜、抱娃娃,也可以用橡皮泥制作小房子,不受场地限制,能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间能够协商、讨论、主动克服困难。

2、在游戏中有“掌控权”,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把游戏定义为“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他认为孩子对游戏的“喜欢”中有着他们的自愿和目标,游戏形式反而是多余的,孩子在游戏中有自主的掌握权。例如,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搭建,可以搭建城堡,也可以搭建小床,随心所欲地选择主题,控制着速度和内容,而不受成人限定和既定的内容的约束,孩子之间的讨论自主决定着要求和规则。

3、在游戏中有“调整权”,实现自我的心理愿望

给孩子有创造的空间、有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有与伙伴玩耍的环境、有与游戏材料摆弄操作的机会。孩子是天使,我认为不是随便说出来的,孩子不仅是童言稚语,更因为拥有纯净的想象和创造力,是以梦为马,驰骋游戏的体验者,观看着他们的游戏过程也是成人的享受呢。就像有人说“游戏精神不仅是儿童生活的主旋律,而且给成人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是心情愉悦的、乐此不疲的、充满探究的、为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而不懈的努力的。

 

 

 

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主要是能够享受利他精神,利他是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的精神。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注重现在,更要思考孩子的长远未来。利他就是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尊重孩子游戏的主体地位,相信儿童的能力、理解儿童的愿望、站在儿童的角度,敢于“三放三少三多”,放手、放权、放心;少干涉、少指令、少要求;多倾听、多关注、多支持。学会和孩子共情,和孩子一起惊叹每一次的“哇”时刻。

观察者和支持者是两个定位,观察者重在观察,观其言察其行,是前提;支持者重在“支持”,即从专业标准出发识别后给予必要的协助。比如:

做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和支持者,首先需要对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个性特点、游戏水平等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储备,才可应用自如。

其次要学会静观其变,有等一等的耐心。观察到孩子矛盾、冲突、求助等,都要学会慢半拍,这不是自己慢半拍,而是给孩子思考时间,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恰恰是教师思维的前置,知道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知道要给予何种支持。

最后是把教师具体想做的支持变成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类似孩子能够协商解决困难后,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以鼓励,体现在语言、行动、表情、态度等等,让孩子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做法表示赞赏,当然,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就要因孩子的需要、目标的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