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孔彩霞
【摘要】科学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环节,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主要具备以下特点:内容的生活化、材料的直观化、过程的操作化、表述的多元化、思维的跳跃化。教师应重点关注幼儿的探究方法和能力,避免以科学知识的习得为主要目标;为幼儿创设亲自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投放丰富适切的活动材料;通过高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跟随幼儿并与幼儿积极互动;重视过程性多元评价,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活动;科学探究;幼儿兴趣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其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积极鼓励儿童进行实践。《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它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在日常的科学活动中要根据教育的内容设置孩子感兴趣的情境。孩子们专注于这样的情境中,能感受到他们在思考,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小班的科学活动《软软的、硬硬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很神奇的魔术口袋,孩子们看到魔术口袋就被吸引了,口袋是怎么变出东西来?会变出什么东西呢?教师用神秘的语言和夸张的手势,让孩子进入情境中,教师有效的提问让孩子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教师:看看口袋里面空空的吧?什么都没有。我用手一抓,变、变、变、变出什么了?老师再让幼儿去摸一摸,幼儿惊奇的发现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自由、随性地去摸一摸感觉一下,这时候幼儿用多种感官来探究,摸一摸,捏一捏,敲一敲来感受物体软的和硬的。孩子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去探究。在活动中幼儿发现问题或疑问转变成要探究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如:中班科学活动《月亮船的秘密》幼儿先试一试怎么样让月亮船在泥工板上旋转起来?再试一试胖月亮船和瘦月亮船这两只船转动又有什么发现?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操作中有的幼儿失败多次,这时候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质疑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勇于实践,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在科学活动中猜想和假设是幼儿探究科学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先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变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幼儿真正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活动中切记教师急功近利,急于给予孩子所谓正确的想法。教师提出问题后,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开始动手操作。如:中班科学活动《纸杯力量大》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和假设,纸杯怎么摆放就可以让老师稳稳的站在纸杯上?教师提供给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一沓纸杯、和一张垫子的材料,孩子在做实验前,教师把杯子一个个平铺在地上,这样一个动作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孩子立马认为多一点的纸杯靠在一起平铺上面加上垫子,那样的纸杯力量一定很大,其实这个简单的动作就会限制孩子用其它方式去尝试,也限制了孩子思考的范围,就像试卷上的填空。在很多时候教师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带着孩子走捷径。只有让幼儿带着这种好奇和问题进入到操作环节,可能在摆放纸杯的时候有多种方法,或者会想到几个纸杯叠在一起,这样在操作中孩子自然而然有合作、有分工、有交流,吸引幼儿主动探究、他们会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就越容易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三、观察实验,培养幼儿大胆质疑。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要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幼儿思维不受限制,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探索,在幼儿沉浸在探究中的时候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幼儿积极主动发展放在第一位。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教师通过表演皮影戏让幼儿了解影子在不断的变化,影子是怎么变大变小?幼儿在光线较暗的房间用手电筒照射物体在白纸上形成影子,幼儿在操作中尝试用手电筒的拉远、拉近影子发生变化,幼儿通过实验再去验证到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科学活动教师切记教师演科学、讲科学,幼儿学科学、听科学的方法。《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在活动探究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支持和引导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科学活动中要允许幼儿有探误性,幼儿是凭借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多角度给予不同幼儿支持和鼓励,探究过程是幼儿积极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过程,能让孩子的思维越来与丰富和广泛。首先,教师要允许幼儿出错,幼儿在错误中学习。每个幼儿的原有经验是有限的,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常理的思维也是情有可原。幼儿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是幼儿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实现了幼儿的主动学习。
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接受能力、感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差异,教师尊重幼儿的发展,不能注重探究的结果,要看到在探究过程中幼儿是积极主动思考和钻研,看到每个孩子的进步,使幼儿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四、记录信息,恰当地指导幼儿收集整理。
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之间操作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教师可以鼓励和培养幼儿记录的能力,可以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适合方式记录,记录过程中的步骤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起到回顾的作用,幼儿能够说出刚刚做了什么,怎么操作。如:大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幼儿先猜测勺子里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然后幼儿一人一把勺子,照照勺子里的自己,两面都要照,仔细观察凸面和凹面照出来的人像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幼儿将发现记录下来。这时候幼儿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孩子们把凹面画了一个倒立的自己,并且人有点小。孩子们再把勺子反过来,从凸面的勺子看到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画下来。从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勺子的凹凸两面人像是不一样,如果只让孩子猜一猜,孩子的认识只能凭空想像。我们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要给孩子充足的探究时间,孩子们带着疑惑去做实验,通过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幼儿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在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操作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这也是幼儿学科学的成长过程。科学之路很漫长,而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观察随机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操作、验证等形式让孩子一步步迈向探索科学之门。
五、创设环境,引导幼儿总结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细致的观察、实验和验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发现真相,巩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再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从小培养幼儿对证据的重视性,对事实的尊重。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对获得科学知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讨论中无论对与错,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仔细倾听同伴不同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对教师或者其他幼儿的质疑,但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幼儿陈述自己的观点、解释和结论,教师从幼儿的认知和经验为背景,教师使用的语言是正确的、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描述概念和原理或者现象。我们都尽可能地为每个孩子间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通过一次次交流孩子们梳理头脑中的信息,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幼儿产生“我要学”的愿望,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教师尊重每一位幼儿,善于捕捉幼儿思想中的闪光点,引导幼儿逐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幼儿在整个科学小实验活动过程中,经过观察、探索、交流、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在每一个环节,教师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充满爱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与幼儿的距离。俗话说“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