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索中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
——以小班区域“神奇的蛋”为例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张娟
观察力是解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等感知、操作活动来进行,我们要让孩子在各方面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走进科学、增长科学知识。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索中让小班幼儿学会观察呢?我们从一则案例《神奇的蛋》来谈一谈。
观察实录:
镜头一:观察,在好奇中萌芽
某天早晨小朋友走进科学区的时候猛然发现多了一个盒子,打开盒子一看,“哇,好漂亮的蛋啊!”欣桐说:“你们看,这些蛋的颜色都不一样呢!”川川指着蛋抢着说:“快看快看,这个蛋是白色的,这个是绿色的。”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看到的颜色,这时,冉冉说:“你们看,这个蛋是长方形的。”其他小朋友立刻叫了起来:“不对不对,这个不是长方形,这个是圆形。”彦彦接着说:“不对不对,这个蛋跟鸡蛋差不多,不是圆形,太阳的样子才是圆形,这个是椭圆形。”“你们看这个蛋上面还有点点(斑点)呢!”这时,欣桐轻轻拿起了蛋左看看右看看:“咦,这蛋上面有两个洞。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里面有个黄色的东西,好像是小鸡。”其他小朋友见状,纷纷拿起来看一看,“我觉得里面就是小蛇,因为蛇小的时候就是很小很小的样子,它在这个蛋里面刚刚好。”彦彦拿起蛋轻轻在耳朵边摇晃起来:“我听见里面有声音了,应该是小乌龟,它好像在里面爬。”……小朋友们各自交流着自己的想法,谁都不让着谁。
镜头二:观察,在引导中发展
这时,川川说:“要不然我们找个硬硬的东西来把蛋敲破吧。”“不行不行,万一敲到了里面的小动物那就不好了,这样它会死的。”川川的建议立刻遭到了其他同伴的反对,“这可怎么办才好呢?”孩子们的话题似乎陷入了僵局,大家都没有任何的办法。这时孩子们拿着蛋来到我的面前向我求救起来,我看看了孩子们对他们说:“老师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孩子们一听开心极了,“那张老师,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我们现在去图书室,那看看有没有跟蛋有关的绘本书,说不定答案会在书里。”就这样,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图书室,虽然他们不认识字,但是他们把封面上画着“蛋”的书全都找出来了,例如《一颗不想长大的蛋》《方形的蛋》《最奇妙的蛋》《这不是我的蛋》等,每人拿着一本绘本书有模有样地看起来;回到教室后,我又和孩子们一起从网络中搜索一些视频资料,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这时,彦彦说:“我知道了,小鸡是靠鸡妈妈孵出来的,我们也来孵蛋吧。”彦彦的话似乎给其他小朋友一些启发,川川说:“我们又不是鸡妈妈,怎么孵小鸡啊?”彦彦接着说:“我们可以给它晒太阳、吹空调,或者还可以放在被子里,它只要温暖了热起来了就会长大了。”其他小朋友一听立马又七嘴八舌讨论起来:“那我今天就和蛋宝宝一起睡觉,我来孵蛋。”欣桐说:“蛋宝宝一直呆在里面肯定会口渴的,我就把蛋宝宝放在水里养着吧。”冉冉说:“我要把蛋宝宝带回家,我要给它唱歌跳舞、讲故事给它听,说不定它就会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的热情与好奇,我就同意了他们各自的做法,一起期待着明天好消息。
镜头三:观察,在问题中深入
第二天早晨,孩子们带着各自的蛋宝宝走进教室,有人欢喜有人愁,“哈哈,我的蛋宝宝破了,原来里面是只小恐龙。”欣桐得意地说道,“那你的蛋宝宝是怎么破的啊?”孩子们纷纷向欣桐讨教起来,“我就把蛋宝宝放在水里,等到它喝了好多好多的水它就会破了。”川川问:“那里面的恐龙是怎么喝到水的啊?”其他小朋友仔细打量着手中的蛋,突然间他们又发现了之前的洞,“我知道了,原来这个洞就是让水可以流进去的,里面的恐龙喝了很多的水就会从蛋壳中走出来了。”孩子们听了彦彦的话觉得非常的有道理,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纷纷找来了小瓶子装了水一起等待奇迹的那刻……果不其然,到了下午孩子们发现他们的蛋都破壳了,原来里面是各种颜色的小恐龙,可把他们给乐坏了,“太神奇了,这里面居然是恐龙。”正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兴奋中,欣桐大叫了一声:“哎呀,我的恐龙怎么变大了呀?”其他小朋友一听,一拥而上都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看看欣桐的恐龙,再去看看他们小朋友的恐龙,“恐龙居然会变大!”孩子们再一次兴奋地欢呼起来,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我问小朋友:“你们猜这个恐龙到底会变多大呢?”孩子们左看看右看看都保持了沉默,我接着说:“那不如我们每天都来观察一次,把它的样子记录下来,看看它会不会长成真恐龙那么大,好吗?”我的想法似乎得到了小朋友的一致认可,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约定了用图案式和照片式记录方法(如下图),一起观察着小恐龙的变大。
幼儿图案式记录:
教师照片式记录:
镜头四:观察,在生活中延续
自从教室里出现了几只水养的恐龙后,小朋友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多了,“现在我们世界上是没有恐龙的,因为恐龙已经灭绝了。”“我爸爸带我去恐龙园玩的,那里有很多很多假的恐龙,很大的,有霸王龙还有三角龙!”“我们家有很多恐龙玩具,还有遥控恐龙,会走路的!”……听到孩子们之间的交流,看到他们对恐龙这么感兴趣,我们班就生成了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恐龙》,小朋友和家长们一起收集了有关恐龙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各种恐龙玩具,一起布置了“恐龙大聚会”展台。每到游戏时间,这里都挤满了小朋友:“我告诉你,这只恐龙叫翼龙,它的眼睛大大的,很凶的瞪着我们,我看了都有点害怕的。”“这只恐龙叫马门溪龙,是中国最大的恐龙,它的脖子是世界上最长最长的,比长颈鹿长很多很多。是吃草的,他的脖子一伸就可以吃到树上的叶子。”……孩子们每天都在这里观察一点点,和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也在倾听中收获了很多的知识……
案例反思:
特别对于小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当他们发现科探区投放了新的材料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蛋时,好奇心一下子在心中萌芽,这种自发性的好奇和观望只是最初始的观察,他们的状态是积极兴奋的,对“蛋”的兴趣也是发自内心的,“有红色、绿色……”“蛋壳上面有点点,还有小洞。”“是椭圆形的。”等这些语言的描述正是他们通过观察对“蛋”的外形特征最直接的发现,这正是采用了“顺序观察法”。
其次,对于“如何让蛋宝宝破壳而出”这个问题上就需要幼儿有敏锐的观察力,但是对于小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所以此时,适时的教师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给小朋友提供帮助给他们提供信心,另外一方面可以助推整个活动的进行。正是因为有了教师提供了去图书室找资料、利用网络观看视频等建议,让幼儿在发现并追逐线索的过程中,发展了对事物细微的观察能力以及依据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从一开始的无意观察到现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意观察,观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再次,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其中,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只要环节,也是对观察事物后的巩固结果。然而小班幼儿年龄小,认识水平和记录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单独的记录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与幼儿交流讨论之后,将单独记录改成集体记录,记录的信息也力求简单、容易操作,即照片形式和简单符号记录,这样既节约了记录的时间,也直观形象的观察了事物的变化,更是萌发了小班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这也正是采用了“比较观察法”。
感悟收获: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索中培养小班幼儿观察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发挥教学作用,激发观察兴趣。
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小班幼儿在接触科学、认识科学前,首先要从他们的兴趣抓起,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只有让他们真正对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去,将“要我观察”变为“我要观察”,观察时才会用心,印象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所以在科学活动的选材、材料的提供、环节的设计等方面主要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二、利用自然条件,创设观察环境。
自然角是供幼儿进行观察活动,培养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的良好环境。在自然角可以饲养小动物、种植美丽的花草和蔬菜,幼儿可以从这一小天地里观察四季的更替、事物的变迁。其次,利用自然材料组织游戏或者集体活动,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认识树叶时,可以收集枫叶、银杏、梧桐等叶子,通过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帮“树叶找家”,这样幼儿在具体活动中既提高了观察能力,而且材料逼真经济,容易收集。
三、指导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观察常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往往从自身所在方位去观察,尤其在观察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时,往往不容易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系统的观察方法,最常见的有验证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
四、提供观察机会,发展观察水平。
实验是利用一些设备和物品进行试验,以验证某种现象或探求某个答案。幼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接触实验材料,使他们能更细致地观察,能较细致清晰地认识物体的特征,教师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参与小实验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有一定难度的小实验,对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的细致性、准确性以及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的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
著名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有了好的观察力,幼儿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在今后,我们将探索出更多培养小班观察能力的方法,使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