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论文荟萃>>文章内容
打造孩子心中的小社会——让角色游戏成为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
发布时间:2019-06-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庄虹瑜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游戏,通过交往,幼儿可以学会许多社会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解决问题等。而角色游戏恰恰是最具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的幼儿园活动,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尝试体验并解决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的一种游戏。

幼儿园以往的角色游戏内容和角色比较单一,导致游戏间的连贯和知识点的渗透不够深,孩子的情感无法得到提升。去年针对幼儿园公共游戏环境和游戏场地的充分利用我园进行了策划与改造。幼儿园首先对“娃娃家”进行了“重建”,秉承着“把游戏还给幼儿”的游戏理念,我们为孩子们打造了一间温馨而又多元的“娃娃家”,大家为之取名“家庭体验坊”,其中“家庭体验坊”里又被划分成多个大小不一的“小家”,有海军风之家,有田园风之家,也有北欧风之家,还有孩子最爱的KITTY猫之家。接着“职业体验坊”的成功“创办”来源于我们和孩子间的闲聊话题和对孩子进行喜爱的职业调查,就有了现在深受孩子追捧的“皮影剧场”、“七彩花坊”、“爱心医院”、“大拇指西餐厅”、“新城美食店”、“甜心糖果屋”、“爱丽丝美发屋”和“小清新摄影馆”游戏场景。清晰的标牌、漂亮的园艺、温馨的餐厅,让孩子仿佛置身一个缩小版的真实城市。

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在游戏中,常常借助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主动交往、充分表现。但有些孩子由于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还会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先来,容易和同伴发生矛盾,针对在交往中有缺陷问题的孩子,给予实践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而角色游戏正是适合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媒介。

一、满足角色需求,丰富交往内涵

改造前

镜头一:“老师,静静本来是妈妈应该在家里烧饭的,可是她又跑到嘟嘟家里去玩玩具了。”“静静你怎么突然跑到别人家去了?”“因为家里只有鸡蛋,我想问嘟嘟借点青菜和胡萝卜,嘟嘟说让我在他家烧点菜给他家宝宝吃,他家里没有妈妈。”

镜头二:嘻嘻和板栗在娃娃家里照顾着“宝宝”,可没玩多久嘻嘻就跑来哭诉说板栗不给她照顾“宝宝”,听到了嘻嘻的告状,板栗快速走到我跟前一把将“宝宝”扔在了嘻嘻怀里:“你自个玩吧,你总是喂他喝牛奶,宝宝已经饱了还在喂。”

“家庭体验坊”的“家”造好了,那谁来当家?“我们家有爸爸妈妈、我和奶奶一起住,奶奶烧饭给我们吃。”“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住,有时爸爸烧,有时妈妈烧。”“每天放学爷爷接我去姑姑家,姑姑烧晚饭,我和爸爸妈妈在姑姑家一起吃晚餐,很多人可热闹了”。接着孩子们绘制了各自的幸福家庭照,并收集了妈妈的发夹、手链、项链、围裙,爸爸的领带、眼镜、胡子,爷爷奶奶的帽子、拐杖等废旧饰品,“家庭体验坊”的小角落也顺势隔出了一间“换装间”。孩子们游戏时通过自由组合“一家人”,找到相应人数的家庭照张贴在自家“家门口”,随后对应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特征到“换装间”进行“打扮”,从而进行角色的扮演与游戏。

改造后

镜头一:游戏开始了,妞妞、嘟嘟和亲亲三个人选好照片后,妞妞:“今天我来当妈妈”。嘟嘟说:“我做爸爸。”亲亲迟疑着:“我也想当妈妈,我喜欢像妈妈那样在厨房里烧菜。”眼看其他小朋友都选好角色进入游戏了,他们三个还是僵持不下,我走过去:“既然你们选了三口之家,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其实宝宝在家也可以用小玩具模仿妈妈烧菜啊。”在老师的提议下,亲亲若有所思:“好吧,我来做宝宝,等会妈妈你会教我烧菜吗?”妞妞拉起亲亲的小手:“我会教你的,你要听话就行了。”随后三人相继去了“换装间”,温馨的“一家人”开始了游戏。

镜头二:辰辰“爸爸”和浩浩“儿子”在家里研究了半天的相机,最终决定出门拍照,浩浩看见文文家的桌上摆放着好多“水果”和吃的,委屈地问辰辰“爸爸”:“今天午饭我们吃什么?”“爸爸”回头看看空空如也的厨房,正想着如何是好,“要不今天我们去好朋友家里做客吧。”这个好主意在两人之间一拍即合,径直走到了瑶瑶“家”门口:“瑶瑶,我到你们家来做客行吗?”“好的,进来吧。”虽然没有“妈妈”在家,但辰辰和浩浩还是完美地解决了午餐问题。

通过角色的变装,让幼儿深入特定角色身份,发展游戏情节,并在游戏中学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方式、学会同伴交往和社会活动规则,从而从游戏中的学会内化成生活中的良好行为规范和行为品质,促进其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二)追随热点趣闻,迸发合作激情

事件一:“可乐,今天你的发型真酷!”“这是我们小区门口的理发店剪的,理发师说最近男孩子都流行剪这个发型。”“我们小区门口的理发师好像没不会剪这样的发型,给你剪头发的人真厉害!”

每到游戏时间,孩子们像是早已策划好的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有秩序地从置物架上选取今天要用的道具,有的则负责拖拉移动的小柜进行活动区域的规划。

事件二:理发店的生意在清脆的吆喝声中开始了营业:“今天理发店有活动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改变从头开始!”美发屋的小泽在努力地招揽“客人”来剪头发,一旁的莹莹走过来询问,小泽卖力地推荐着美发造型师新设计的发型,还不忘推销地说:“今天我们有活动,可以打折,很合算哦!”莹莹挡不住诱惑进店“消费”了一把。顶着新发型的莹莹要求造型师瑶瑶为她拍张照,看着后面络绎不绝的顾客在排队,瑶瑶告诉莹莹可以去隔壁的“小清新摄影馆”拍照,在瑶瑶的建议下莹莹在摄影馆里拍摄了一系列的写真,引得其他顾客也都闻风而去。本来冷清的摄影馆一下子成了网红店,老板连忙新招了几名助手来帮忙。

只有在自己熟悉、感兴趣的游戏环境下,幼儿才会主动、大胆,有意识去交往,交流,始终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游戏时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激情。

三、体验式“大带小”,增强榜样作用

“小弟弟,我们一起去看皮影戏吧。”“好啊,姐姐。”“我们先去扫一扫买票。”“姐姐我的票上有2有3,你的上面是2和1,怎么不一样啊?”“你看过电影吗?这跟电影票一样,上面的数字代表我们的座位号,我们要按这个票上的数字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随便乱坐。”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游戏,无疑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这样的“大带小”新组合,组成了新集体,很自然地成为一种教育的资源,由于这样集体中孩子发展水平不同,所处地位不同,作为大班哥哥姐姐,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活动能力及其所有知识经验都强烈地吸引着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其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强,这一切都会对小中班孩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会听从哥哥姐姐的建议和意见,模仿他们的行为规则,同样对大班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新挑战、新刺激。

四、表现作为基点,分享游戏感想

游戏后的评价分享,是帮助幼儿总结收获、问题和交往经验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一个幼儿的分享,评价,其他幼儿间接从中获取相应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例如:诺诺在活动中丢了自己的小背包,急的哭了起来。这时,文文出现了,询问诺诺什么情况,并且主动帮助诺诺一起找背包,最后在收银的小吧台上面找到了背包。通过丢失背包这个事件,幼儿进行了讨论,丢失背包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大家纷纷举手表达。轩轩:“可以找警察叔叔,帮你找。”嘟嘟:“可以找朋友帮你一起找。”文文:“想一想自己去过什么地方,是不是不小心落在了哪里。”开心:“小背包不要拿下来,要一直背身上,这样就不会丢了。”通过这样一个情况,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到了下次再出现这个情况就会知道自己改如何解决,而不是手足无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游戏后的评价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分享和学习经验的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结语

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就如同一条纽带,将幼儿与同伴间美好的友谊联系在一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仿社会、反映生活,是幼儿社会性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角色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加强认知并逐步内化为习惯,为幼儿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对幼儿承担未来社会的真正角色有着深刻的意义。

作者:庄虹瑜

参考文献:

1宋艳梅.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 华章, 2012(24).

2沈芬. 在师幼互动的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7(3):100-101.

3崔伏娟.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应用策略[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5):78-7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