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个案观察>>文章内容
3月个案 金裕哲
发布时间:2018-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huanghy

时间:2018.3.12

地点:操场

主题:植树节活动  

观察对象:大三幼儿                      观察人:金裕哲

案例描述:   

中午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突然,张XX大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啊,好可怕!”“它是不是蛇?怎么这么小?”张XX说完又自言自语。“它不是蛇,它是蚯蚓!”旁边的孙XX对张XX说。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条蚯蚓不知怎么爬到了跑道上。张XX这么一叫,把小朋友们都吸引了过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你快来看呀,小蚯蚓怎么在这里呀?”成成一边说还用他的小指头去碰碰小蚯蚓那软软的身子。更多的孩子们围拢过来,大家都要去拨弄小蚯蚓。由于拥挤,张XX还差点踩在小蚯蚓身上。“哎呀,你们别挤呀!”里面的几个小朋友开始嚷嚷,围在外面的小朋友就渐渐散开了,不一会儿又有人喊我:“快来看,这里也有蚯蚓!”然后孩子们就在跑道上四处寻找蚯蚓,发现了不少小的蚯蚓。

孩子们兴趣渐浓,对蚯蚓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我看着他们似乎只是对拨弄蚯蚓感兴趣,我也顺着他们的兴趣四处走动,一部分孩子跟着我,问我在寻找什么。我便说:“不知道蚯蚓是哪里拿出来的?我找找!”

  顺着我的思路,孩子们有的去草地找蚯蚓,有的去泥地里找蚯蚓,我不时还听到小朋友的议论:“小蚯蚓受伤了,好可怜哦,我们把它送回家吧。”“可是,小蚯蚓的家在哪里呢?你知道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言的在讨论着;张XX瞪着大眼睛问我:“老师,你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吗?”“蚯蚓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小蚯蚓会不会咬人?“蚯吲没有脚为什么还能爬得这么快?”……

  面对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我并没有一一回答,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案例分析:

《指南》科学领域部分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孩子们对蚯蚓的构造只是了解表面的,对一些深入的问题他们并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回答。所以,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情感交流和行为上的学习。
 在案例中,孩子们起始的活动目标受到对蚯蚓原有认识的局限,而老师适时提示使目标更为清晰。在目标清晰后,孩子们调整了动作的策略,即时改变了所使用的工具,这就使动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加具体,这也表明他们对工具的使用与效率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应该在孩子活动目的性不明确或活动无意义时,适时地介入帮助。因为孩子的有些自发游戏是偶然性的、变化性的,目标是很模糊的,教师适时的策略性帮助可能会让孩子自己明晰其活动目标。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断尝试,会建构、体会和思考许多关系,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
  孩子某些日常的自发的活动可以为我们展现出他们的许多兴趣点和关注点,而这些兴趣点往往是我们生发课程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寻常时刻把握教育契机的关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逸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